| 
 | 
 
童年养育15:孩子爱上唱反调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记忆总是那么温情又满满,打开记忆的闸门,闪现出一组组镜头  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镜头一: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 妈妈,我可以看一会儿电视吗? 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 可以,少看一会儿,要保护眼睛。 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 不,我偏不。我就要多看一会儿。 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我笑了,小菲也笑了。我们就此打住。和她讲道理是没有用的。奶奶特别了解她的节奏,一会儿就带她去公园,不会看很长时间的。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镜头二: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 妈妈,我要吃蛋糕。 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 马上要睡觉了,对牙齿不好。 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 不,我就要吃,我偏要吃。 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我笑了,小菲也笑了。我拿起小叉子,叉了一丁点儿,送到她嘴边,便不再吃了。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镜头三: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 妈妈,陪我去外面看看秘密基地吧? 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 我们要先喝面条,喝完面条再出去看。 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 不,我就要去。我不吃面条。 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陪着出去一下接着就 开心 地回来了,安心吃面条。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镜头四: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 奶奶,你帮我切块西瓜吧? 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 不,你得帮我放到小碟子里。 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 这样拿着吃就行,女孩   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  我不,我就要用小碟子乘着! 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奶奶给了一个小碟子,一切了事。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这个三岁的宝宝怎么啦?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再学习 孩子成长的心理营养 一课时,里面把0至3岁比喻成 树根 ,这个时期是安全感的建立期;把3至6岁比喻成 树干 ,这个时期是自我认同和自信心的建立期;把6至12岁比喻成 树枝 ,这个时期称为关心期;把12至18岁比喻成 树叶 ,是亲密期,也有称为青春叛逆期  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小菲是处于3岁到6岁间,而3至4岁属于自我认同感建立的关键期。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在这个关键期里,小菲一是要区分 我 和 你 不同,当大人和不同意她时,她要用唱反调这种方式表达出:我就是我,你就是你;二是要向 你 表达出 我就是我,我的意见很重要,我需要你看见我、相信我、支持我   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再回到镜头中,反思一下自己说话时的情境、内心的声音,会发现自己在说话时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意见,没有看到孩子内在的需求。于是  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当小菲再次问我   妈妈,我可以看一会儿电视吗? 时,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我换了一种方式:小菲,当然可以,能告诉我 一会儿 是多长时间吗?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小菲开心地说:看完 小猪佩奇踩泥坑 就不看了  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当节目演完,小菲自己关掉电视。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此时,我对小菲竖起了大拇指:小菲,你学会了自己计划事情,还完成了计划,为你点赞!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母女开心地笑起来,小菲开始新的 工作 。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作为妈妈,我记住了:要懂得孩子,才能给到支持;要相信孩子,才能给到支持;在孩子自我认同感建立的关键期,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说教,而是认同并艺术地支持、肯定、鼓励。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做个梳理,有哪些有利于支持到孩子的做法呢?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一是使用正向语言,并给以示范。当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时, 父母 不要着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使用 不 和 别 这样的词,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直接不用这些词,而是让孩子感受到 我可以  的同时,知道 什么是正确的 ,再配以动作示范,做到语言、动作、表情三合一,形象直观,与她同在。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二是在接受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中转移孩子的注意力。就像绘本《吃饭啦》中的妈妈那样,不管孩子作出怎样的动作,妈妈都一直耐心的重复着满足孩子期待的一句话。既让孩子感动妈妈对自己的在乎,也接受了孩子当下的各种搞怪的动作。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三是允许孩子作出自己的设计和选择。就像和孩子一起作出 一会儿  的选择,并陪她完成自我践行,陪伴她践行的过程中适当给以肯定、鼓励,让她感受到她能够为自己的 选择 负责任。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四是给与孩子体验的机会,少用讲道理。以要 碟子 为例,那就给她提供 碟子 ,而不要说 不 这样的禁止性词语,也不要和她讲 看你认真的样儿,吃个瓜还要用碟子,女孩用碟子不好 这样的成人化的道理。她在体验的过程中,既发展了自我认同感,同时增强了 生活 本领。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愿孩子在关键期能够得到关键帮助;因为当下即未来,期待孩子未来的美好,从成全她当下的美好开始。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(2018年5月8日) 
          
        原创: 董春玲  森屿 杂文 |   
 
 
 
 |